身為女性,是否在女兒、妻子、媳婦、母親等多重角色中不斷努力呢?
今天跟大家分享知名的精神科及心理治療師鄧惠文的書"不夠好也可以:女人的趣味",
會接觸到這本書是教室同事請我代購而後借我閱讀,
這也是我所閱讀鄧醫師的第一本書,
以前就常在電視節目聽她聊心理方面的議題。
書本分為五大部分:
Ⅰ、男人女人都在演化
Ⅱ、愛人之間奇怪的名詞
Ⅲ、做姊妹的道理
Ⅳ、不夠好也可以
Ⅴ、時尚心情
每一個部分都有好多篇主題短文,有些是鄧醫師親身的經歷,
有些則是找她諮詢的案例,關於裡面的文章好多都有共鳴,
也有些經歷經由她的論述讓我更加豁然開朗。
首先從戀愛談起,書中提到如果一個對自己不滿意的人,
然後來找一個填補自己空缺的人,這到底算是拼圖還是戀愛?
我們對另一半都會有所期許,當另一半無法達到我們所要求時便成為對方的壓力,
其實要思考是不是因為自己做不到才要求對方來做呢?
或者是我們在要求對方做根本不需要做的事呢?
若回想彼此剛戀愛時,一定有被對方的行為感動,那是出於對方主動體貼的行為,
而兩人若走入婚姻,一個家要的是協調互助,而不是單向的一個命令、一個動作,
共同成長與學習想必是最好的方式。
接著提到的是關於父母與小孩對夫妻相處的影響 ,
當我們成為人妻與人夫之後,彼此的生活習慣是需要互相適應的,
還有對人生及未來的價值觀都會一 一在生活中攤開,
價值觀與生活態度雖說是與自我經歷有關,
但不可否認的有許多觀點還是與原生家庭及父母的教育有關,
當我們與另一伴相處,卻把父母的觀點一直拿來與另一半對抗,
比如一直說我爸、我媽說如何,那你又為何不這樣做……
恐怕會讓另一半納悶究竟我是在跟誰相處,
那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呢?
所以兩人較好的生活模式該是建立在彼此溝通協調後的平衡。
文中提到當兩人有了小孩之後,心理的「內在小孩」行為會出現 ,
就是當同一件事對方對待自己與對小孩的方式不同時,
會期許自己跟小孩一樣有特別待遇。
或許要想清楚是什麼原因才讓另一半如此對待孩子,
而不是把自己與小孩放在同一基礎上來比較。
書中寫到到"隱私"及"中年人的臉書"及"收藏"這三篇讓我特別有共鳴,
台灣謂為很有人情味的國家,但卻也愛探別人的隱私,
鄧醫師把自己在計程車上的經歷寫出來,她也曾在電視節目說過,
愛聊天的計程車司機在她一上車就問要去哪裡、做什麼、有沒有小孩、
回答後還可以一直問下去,讓她在不同的計程車上演了好多版本的人生,
她說後來才發覺自己好習慣,但我不習慣耶,適度關心與問候是好意,
但無所謂的探問與好奇是不尊重的表現!
在"中年人的臉書"這一篇提到每天臉書滿滿的動態訊息,
充滿著美食、小孩、旅遊的照片,但裡面的朋友說不定多年不見在路上遇到也認不得,
卻常常能知道對方的動態,對我來說是一種說不出的奇怪感受啊!
鄧醫師提到有多少人會Po自己的父母,溫柔的讚美長輩,
提到長輩跟她說的這年頭年輕人對小孩比對父母還要熱情的多,
說到是自己的成就重要還是小孩的成就重要呢?
有一些人是不用臉書的,說法是指臉書是炫耀與比較的地方,
對我而言,我覺得臉書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,呈現出的可能很局部、
也可能只有說好事,但這就是這一個社群軟體所應運而生的狀態,
不喜歡某些訊息就取消追蹤吧!留著想追蹤的人及粉絲頁,
至少可以看到我們想關心的人及事物的狀態不是嗎?
"收藏"這一篇指的是當我們常常急於紀綠當下的片段成為回憶,
但卻忘了要真實的感受當下,或許連回憶都走味甚至留下遺憾,
文中舉的是一位父親為了拍攝女兒第一次的鋼琴演奏而沒有注意聽,
後來沒拍攝成功,才發覺自己也錯過了女兒的演奏!
看完這一篇當下讓我聯想到的是旅行團,行程緊湊,
大家一下車就是不停拍照、購物、深怕回家沒照片懷念和沒買到紀念品,
或許回到家才發現都沒有停下腳步好好欣賞風景及建築,
或許看了照片覺得陌生,買了好多紀念品都沒用到時,
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真是說到心坎裡呀!
在第二部分"做姐妹的道理"中體會到的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?
女人愛比較、好忌妒,女人間的戰爭也總是暗潮洶湧,
鄧醫師提到如果是個喜愛自己的女人,
是可以欣賞且很自在的與其他女人相處,
還要我們學會與強勢的女人相處,何懼之有?
想必是要我們女人培養勇氣與自信。
在"時尚心情"中,我以文中髮妝及服裝的比喻來舉例,
女人愛美難免喜愛化妝、改變頭髮造型及穿出自我風格的衣服,
但隨著年紀增加,就該打扮出適合自己年齡的樣子,
而不是活在少女的幻想中來否定歲月,
而鄧醫師把"裸妝"比喻為人際關係的保護層,
淡淡得掩飾自己最原始及不欲人知的情緒面貌就好,
但過於濃妝的話反而在提醒別人是偽裝的;
還有提到髮型不該有年紀的限制,
把長髮公主的頭髮剪掉後就失去魔法來提醒女人:
當不在依賴這種外型魔法的人才能真正成為有型的女人,
說得沒錯,隨著年紀增長,外貌不會再是優勢及吸引力的來源了!
記得她在電視節目說過,學會與自己的身體與外貌妥協才會快樂!
而服裝的部分則是說服裝的風格會影響別人的觀感與是否有親和力,
該說因應場合,因為個人的氣質與愛好,穿出適合的服裝,
這也是個人魅力的一環。
不夠好也可以其實是書中某一篇文章的標題,
講的是一對父母"全面肯定"孩子的狀況,
而提出父母應該陪小孩面對挫折才正確的觀點,
出版社拿來當書名恰好符合這本書的宗旨,
人都追求快樂,女人更是如此,
不夠好是要我們女人悅納自己,重視自己的需求,
不單單是為別人而活,也要為活出自己,
我覺得是培養興趣愛好,
學會藉由運動、接觸大自然等適度情緒抒發,
做個自在自信的女人!
鄧醫師用反觀自我及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事物,
讓讀者能重新審視愛情親情的狀態及事件的觀點
期待她出版人際關係及情緒管理的相關書籍。
留言列表